江苏科技信息
    主页 > 期刊导读 >

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

无论是小学、初中还是中学,文学教育的影响一直延续在语文学习的各个阶段,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,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。但是文学教育一直以来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,当前社会科技信息的便捷传播,更是使得文化向着多元化、复杂化的方向发展,这些因素导致当前的语文教学形势十分严峻。高中语文文学性更强,涉及到的文化知识背景也更广泛,学生只意识到语文的重要价值而不采取实际行动应对也是不行的。因此,语文教师应该做以下一些工作。

一、转变教育理念,重视文学教育

新课程标准改革对各个学科的实质概念进行了新的定义,语文被视为是人与人之间交往交际中的重要工具,身为工具的同时,语文也兼具人文色彩,两者兼容构成了语文的基本特性。语文的新定义呼应了语文学科教学的延续性和对未来变动的发展性。教师在充分认识语文教学基本特性的同时,要对原本的教学观点进行改进,观察思考高中生的思维意识发展,重新体会文学教育的价值。

在文学教育中,教师要学会借助恰当的文学情境,给学生以多角度的感知体验,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,培养其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。如高一语文必修一的《再别康桥》较为典型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,即高中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核心素养。徐志摩诗歌的风格、诗歌所表达的情感、《再别康桥》的艺术技巧等都属于文学范畴,因而语文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体验,探析诗歌中浓郁的人文精神,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联系,感受创作者的内在思想和作品的出色之处,把学生变为教育的主体,接受现代诗歌中的有益成分。

二、提升教师授课能力,提高学生学习兴趣

语文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淀过程,需要时间来静心思考才能初步理解文学篇章。在文化多元化的现实中,语文教学不能固守传统知识,以不变应对变化的理念不适用于当下。

首先,要提升语文课堂的核心竞争力,教师的授课起到决定作用。高中语文教材篇目类型较多,必修之外还有诗歌、小说、戏剧作品的选修部分,教师本身的实力经得起检验,才能更好地应对内在的知识内容丰富和外在的文化多元复杂局面。

其次,教师要改变授课方式,耐心给予学生正确的导引,不断改进文学教育中的教学方法和上课形式。过去“满堂讲”或“演堂问”的教学方法过于呆板单调,高中文学教育的方法则应多样化、多元化。尤其是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读,教师适当做一些评讲,主要让学生自己思索、评析,让学生自己发表见解和体会,这样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活跃学生的思维,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。比如对课程中的关键内容要能够辨析把握,教材中的文学教育内容要设置难易适中的问题,或是打下伏笔,给学生以思考的契机,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学习,真正让学生两脚踏进文学的璀璨殿堂。

三、进行语言教育,提高学生鉴赏水平

阅读一篇文章,不光要读得懂,读得明白,还应该得出更进一步的认识,能够分辨出思想观点是否正确,而且要学习其中的表现手法和技巧,语言和风格上有何特点等。鉴赏是比理解更高级的阅读活动,它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鉴别、评价和欣赏的过程,是理解的进一步深化。只有具备了鉴赏能力,才能对读物做出正确的评价,才能取精去糟,去伪存真,使认识更加深入,才能有更大的收获。

如阅读朱自清的名篇《荷塘月色》一文,不仅能理解和领会作者给我们描绘月下荷塘的恬静、清新宜人、梦幻迷离,理解作者那种对现实不满,又找不到出路,幻想脱离现实却又摆脱不掉的矛盾苦闷心情,而且应从文中的荷塘月色的描写得到一种美的享受,看到作者那种坦荡的胸怀和对生活的向往。从文中选词造句的优美、准确,运用比喻的新奇、贴切,体会出文中那种清新隽永、生动形象、细腻自然的语言艺术;从行文的自然流畅、层次分明、结构严谨,看出作者布局得当的精湛艺术,从文中情景交融、借景抒情的方法上看出作者表现手法的娴熟和巧妙,同时也要从整体的感悟中看出作者幻想超脱现实、企图回避斗争的思想局限,等等。以上这些认识和评价就是鉴赏。但就目前的语文教学中,多数教师都是停留在对教材的基本分析上,对精美片断的赏析往往是浅尝即止,造成学生一知半解,认识模糊,鉴赏能力低下,无法读出文章的真正的味道,也就无法读出趣味,降低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自信心。故此,我们为了让学生面对文学作品时做到会读、善读、爱读、好读,就应该从文学作品的语言教学抓起,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,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。